
對于完全移位的兒童肱骨髁上骨折,閉合復位經皮交叉克氏針固定技術因其創傷小、可避免骨折再移位、防止前臂攣縮等優點,成為兒童肱骨髁上骨折最常用的治療方法之一。但內側穿針致醫源性尺神經損傷較常見,輕者可逐漸恢復,重者則為永久性損傷。為減少尺神經損傷的發生,人們對克氏針的固定方法進行了改良,僅從外側穿針固定骨折斷端。但對于外側克氏針固定肱骨髁上骨折的穩定性,生物力學研究少見報道。本研究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外側克氏針的固定效果,為臨床應用提供參考依據和理論支持。
選取3名健康男性兒童志愿者,3歲,身高,體質量,無上肢疾患或外傷史,其父母簽署知情同意書。行肱骨正側位L線片,排除肱骨異常病變情況。志愿兒童仰臥位于GM掃描床上,上肢肩關節及肘關節保持中立位,靜止狀態,使用飛利浦對志愿兒童左側肱骨進行水平掃描。掃描條件為矩陣,掃描范圍由肩關節至肘關節。將得到的二維斷層掃描圖像輸入工作站并以數字化三維醫學影像處理軟件,根據GM序號自動讀入全部圖像,指定上端及下端平面界線,軟件自動識別圖像前后方向,建立三維立體坐標系。依據肱骨解剖結構確定GM圖像的閾值范圍為,在閾值范圍內,對掃描數據進行篩選處理,提取肱骨骨組織,去除偽影,利用基于灰度值的閾值分割提取#區域增長#形態學操作等功能將肱骨與其他組織分離,生成二維三角形單元包裹的幾何面,計算(三角面片表征)然后得到肱骨三維模型,并進行高斯運算光滑殼模型表面, 中建立克氏針模型,設定克氏針光滑無螺紋,直徑,以文件導入切割工具將已生成的肱骨三維模型于髁上區切開的裂隙,模擬骨折線,并予布爾運算將不同方式固定的外側克氏針與肱骨裝配將不同克氏針固定的兒童肱骨髁上骨折三維模型文件導入,對面網格進行重劃、優化,利用自動劃分體網格功能,采用單元,生成三維3節點四面體實體單元。界定閾值在為松質骨,為皮質骨,并分別定義材料屬性,得到克氏針固定兒童肱骨髁上骨折有限元模型不同克氏針固定兒童肱骨髁上骨折模型的有限元分析。
實驗中不考慮克氏針在肱骨內的微動,耦合交界面附近不同組件的節點相同的自由度。對已經構建的兒童肱骨髁上骨折三維有限元模型定義邊界條件:設定Lp構成的平面平行于掃描的橫斷面,其外髁至內髁方向為p軸正方向,鷹嘴窩至冠狀窩方向為L軸正方向,其垂直方向為L軸。將模型遠端固定,要求近端各節點在總體坐標系下和L軸上的位移,而肱骨近端的自由邊界,在軸上的位移均不受約束。予模擬側方彎曲實驗、扭轉實驗,分析不同固定方式下骨折模型的最大位移值及扭轉角。
側方彎曲實驗(內翻實驗):約束肱骨遠端各節點在總體坐標系下軸上的自由度,肱骨上端表面給予p軸上的靜力。扭轉實驗:軟件并不能直接加載扭矩,需在模型中間部位建立一個節點,然后與模型上端面節點耦合,形成剛性區域,再將扭力加載到節點上實現模型的加載。將定義好邊界條件和載荷狀況的模型利用稀疏矩陣求解器進行力學模擬計算分析,然后在后處理模塊中查看分析結果。本實驗計算結果的分布對象是各網格單元和節點,主要求解指標為承受彎矩和扭轉載荷時的骨折模型的最大位移值。
專業從事機械產品設計│有限元分析│強度分析│結構優化│技術服務與解決方案
杭州納泰科技咨詢有限公司
本文出自杭州納泰科技咨詢有限公司m.yw15777.cn,轉載請注明出處和相關鏈接!